
你哭着,孩子哭着,你疯狂着对孩子怒吼,孩子激烈的反抗……这是进入青春期的很多家庭中常见的一幕。
殊不知,家长的每一次暴怒以及崩溃情绪的传达背后,都是从内心深处将亲子关系的反复撕裂、加深、甚至造成不可调和矛盾的过程。
知名的亲子关系专家·尹建莉老师也说过——
家庭教育的土壤,是亲子关系!
想要扭转或者面对亲子关系之中的烦躁与焦虑,我们邀请到这位女士——郑琳,一位人力资源行业的资深从业者,同时也是资深的企业管理专家。
更重要的是,她也是两位女儿的妈妈。
郑琳女士简介:
l · 法拉古学校天津校区在读学生家长,两位孩子的母亲
l · 17年外企500强公司人力资源高级管理岗位经验
l · 目前担任天津心家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
l · 资深领导力教练
l · 国际教练联盟ICF认证专业教练ACC
l · ITC(Immunity to change)认证教练
l · “美国家庭激励系统”认证教练
l · 心家读书会创始人
她与女儿,也在大多数时间里,与许多的家长一样经历着一场场青春期的“博弈”与挣扎。
“我的孩子跟我说:妈妈我想学跳舞,可是我的内心希望她能下了课就去学托福,这就需要我能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
“她长大了,开始对很多事情好奇了,我就不得不去试着理解她脑中冒出的许多与我想法不同的新奇思维。“
诸如此类,还有很多……
在收获了与女儿如朋友般亲密关系的同时,她的很多观点都耳目一新——
比如:“你应该弯下身来与孩子交流”;
比如:“你需要有不管教的勇气”;
比如:“你要学会跟孩子一起成长”。
除此之外,她更鼓励各位家长成为一名教育的长期主义者。
以下,是她的分享*。
* 本文转载已获授权。
正文开始
做教育的长期主义者
分享人、撰稿人:郑琳
从左至右:张桂元校长、郑琳女士与陈睿含同学,在校内分享活动现场
各位家长朋友大家好:
很高兴借由学校的邀约,今天有机会与各位家长来分享这几年我们在法拉古特学习的经历。
校方找到我,希望能够分享一下当初为什么会转校来法拉古特上学。说起原因可能是三言两语,但是隐藏在决定背后的是,对于孩子教育问题的几个关键思考。正是这些思考,会支持我做出了转校的决定。所以我今天想与各位分享的主题是:在教育里,做一个长期主义者。
说到长期这个词,对应的词就是短期。我常会听到有的家长说——
“等到孩子上了大学就好了,就轻松了,没事了”“熬到孩子工作了,我就可以做自己的事情,过自己想要的生活了”“供到孩子出国了,我就不管了”……
在这些说法的背后,我感到的是时间的压力,是短跑撞线的冲刺,是一种走向教育终点的坚持。这些是我称之为“短期”的东西。
但是如果我们从另外一个视角来看我们与孩子的关系和联结,我们有生之年在他们的生命中要产生的影响和作用,以及他们的生命在我们的岁月里留下的痕迹和影响,我们在彼此生命中的支撑和前进,我们在彼此生命中的陪伴和依恋,我们对于彼此生命的关注和祝福,这岂是一个随着他们上大学,找工作和成家立业就会消失和完结的事情?这是作为父母的我们,会倾注一生的爱与心血的。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在孩子的教育里,我们要做一个长期主义者。
我们不只是要立足于协助他们考上大学,而更是要立足于站在孩子生命的维度里,来教育他们成为什么样的人,建立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更有价值感,能够从容面对挫折和成功,让他们过上对他们有意义的人生。
这些是一个人的立足之本,是我们在孩子的生命历程中需要真正去着力和影响的地方,也是一个教育的长期主义者要关注的内容,因为无论是培养孩子的自信还是意义感,无论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学会面对挫折等,这都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是一个长期耕耘和立足于未来的事情。
站在这个长期主义者的视角下,我来谈三方面的内容和思考——

郑琳女士在活动现场分享
首先,你得知道你有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每个孩子都有她的独一无二性,随着年龄的成长,每个孩子身上的独特气质和特点会越来越明显。有的外向有的内敛;有的文艺浪漫有的理性抽离,有的能说会道有的沉默寡言;有的无所畏惧有的玻璃心易碎。
在谈教育成什么样的人这个终局思考之前,我想我们作为父母要特别客观面对的问题是:我家的这个孩子是个什么样特质的孩子?我们需要“诚恳”而“真实”地面对和接纳TA。
用诚恳和真实这两个词汇来形容,是我觉得我们很多时候作为父母,我们对于孩子的接纳是不够的。
我们在脑子中总会有一个完美的邻居小孩,他样样都会,什么都出色,他承载了我们的理想和对于未来的设想。带着这样一个完美小孩的幻想,在面对自己的孩子的时候,我们是戴着一副有色眼镜的,他总是欠缺,我们看到的可能更多的是缺点,我们也最后带着修理短板的思路来看待教育。
首先,我们先对自己孩子的特质有明确的了解,进而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再谈要将这个独一无二的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这样对孩子会更加公平,我们作为父母也会更加客观。
其次, 我要把孩子教育成什么样的人
其实这是教育的终局思考,我们总说以终为始,只有知道了目的地,才好规划如何上路,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这是一个量身定制的过程,而不是一个把普世的价值感观随便挑几个美好而励志的放在孩子身上的事情。这个终局的定位,会引领孩子的一生。这是作为一个长期主义者的父母需要仔细思考的问题。
如果问一下现场在座的父母们,我们选三个词来定位我们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那会是什么?
也许有人会说快乐,有人会说成功,也许有人会说自由,有人会说独立等等。这里没有标准答案。
但是我们需要沉下心来思考的问题是:当我们选定了三个目标之后,我们需要问自己——
“这三个特质为什么对他那么重要?为什么是这三点而不是其他的?这三点到底意味着什么,什么叫快乐,什么叫自由。这对孩子对我们意味着什么?”
有了这个定位,我们才知道如何面对后面的很多选择,以及在很多孩子教育的抓狂时刻,我们如何站位和发力。
最后,我们到底希望自己在教育中扮演什么角色
这里我要谈“关系”的问题。
作为父母的我们都生活在关系的社会,也都在构建各种关系中。那我们与孩子的关系如何呢?
如果用1-10份来评分,我们现在对于自己与孩子之间的亲密,信任的关系,能打几分?我们希望未来,等到他们成家立业之后,与我们的关系状态是如何?
在谈教育之前,先谈关系。就像我们夫妻在争吵的时候,先处理彼此的情绪,再处理事情是一个道理。
有信任和亲密感的亲子关系是教育孩子的基础所在。没有这个,我们何谈对于孩子的影响和教育。
随着孩子年龄的成长,他们会越来越有思想,越来越有主意,越来越有头脑,这都是我们要感恩的地方。
但是对于教育里的挑战也变得越来越严峻,特别是当说教、小鞭子抽、责骂等力量越来愈薄弱,当我们要施加对于孩子的影响力时,就要靠之前构建成的我们与孩子之间的信任和亲密关系为基础了。
只有孩子的心门向我们敞开,我们的话语才会有一席之地,我们才有机会对他们产生影响,才有机会了解他们真正在经历些什么,才有机会去陪伴他们成长。
回到当初我们的选择问题,其实选择背后的思考逻辑都是围绕着上面三个层面展开的。
最后, 说说我与女儿的故事

她与女儿正在布置活动场地,女儿非常乐意成为妈妈的帮手
我的女儿睿含之前在一所口碑很好的和平区市五所私立中学上学,她是初二下半学期,转来法拉古特。
这个决定背后的原因是外因驱动为主:我看到当时教育体制中对女儿成长的负面影响:比如对分数的过度强调;比如她勤勉而内敛,对于人际关系敏感内向,寻求集体的归属感和外在的认同却得不到认可。基于这些矛盾,当时的教育体制对她来讲不是一个助力,而是一个后挫力。
这里我想强调一下我的观点:我没有说原有的教育体制培养不出优秀的孩子,就像我们不能说国际学校的教育一定适合每个孩子一样。我只能说国际学校的教育体制更符合我想要培养的孩子,这就与我分享的第二点符合了。
我特别看重对于孩子自信心的培养,对于她对于自己意义的认定,和对于自己是有价值的自我认同。孩子的特质让她在原有的体制下获得很大的挫败感和压抑感,价值感得不到被认可,这是让我特别担心的地方。也间接决定让我考虑把孩子送进一所靠谱的国际学校:一所应该能够建立孩子的自信心,让她身上的潜能能够被激发出来的学校。
在这个寻找的过程中,我接触了张校长,几次的谈话中,张校长对于教育的理解,对于老师对孩子的关注和学校提供给孩子的发展空间是打动我的:特别是诸如张校长提到“教育不能把孩子培养成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等观点,让我印象深刻。
从孩子刚进学校,老师和同学给她的欢迎和接纳;到孩子两年来一路走过来的成长,再从课代表到升旗手再到跳远冠军,成长为啦啦操队甚至是文艺部长的成长过程。孩子的成长让我欣喜,也要感谢学校给孩子的关注和培养。
回到2年前面对这个决定的时候,其实我的内心是忐忑不安而且充满了各种不确定的。
如何帮助孩子能够平稳地过度和重新起步的问题,也涉及到了我谈的第三个问题:在教育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问题。面对种种的不确定和担心,我与孩子表明了我的两个态度——
① 我很明确地告诉孩子,她的担心是有可能会发生的,但是无论发生些什么,多糟糕的情况,都不是她一个人在面对,妈妈和她在一起;
② 我选择相信她。作为母亲,我了解她的精神特质,我相信她可以生存而且可以面对。
我与女儿基于这两点达成了共识,我们才最终勇敢地迈出了这一步。
回到正在阅读这篇文章的您,也许正面临考虑一个可能的选择。我想说的是,没有最好的选择只有合适的选择,基于我们对自己孩子的了解和我们对于培养她们的定位,来考量这个选择;以及我们在教育中要扮演的角色来如何支撑和协助孩子来面对新的环境。
我想以上,就是今天要和各位分享的主要内容。
越来越多的家长接受了这句话:人生不是一场短跑赛。这一场历尽心机的、耗费时间的、却一定会走向终点的马拉松,在我们看来,更像一场“绑着腿”的旅程,在这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应该是家长与孩子共同完成。成长,也一样。
郑琳女士在最后,还补充道——
“在教育中做一个长期主义者,放眼孩子们一生的成长,某种程度会减少我们对于当下面对的问题的焦虑——
“放眼她们未来漫长的人生之路,会让我们知道要在哪方面着力与放手;
“放眼我们的一生与她们的相处,会让我们更加珍惜陪伴。
“孩子成长的过程,何尝不是家长的二次成长过程呢。有句俗话叫相爱容易,相处不易,且行且珍惜, 那我想借其意发挥一下就是:生育容易,教育不易,陪伴且珍惜。”
我们愿与您共勉。
-End-
非转载文字编辑 l 签发人:丁璐
图片设计制作:王丹宁
终审:张桂元
推荐阅读
法拉古特喜获2020中国国际学校创新竞争力百强榜Top 25,天津第1!
文中已标明来源的图片,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未表标明准确出处照片所有权及著作权,均归属法拉古特学校天津校区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必究。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