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时代有一句话挺火:我们正生活在一个VUCA时代。
问题来了:什么是VUCA时代?

VUCA小科普:
VUCA中文译为:“乌卡时代”。它是易变V=Volatility、不确定U=Uncertainty、复杂C=Complexity、模糊A=Ambiguity的缩写。VUCA时代指的是因变化而产生的变化、因不确定而无法预见、因各种力量因素的复杂模糊且相互牵连的状态。这被认为是目前人类所面临时代的最好诠释。
VUCA一词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军方,指的是在冷战结束后出现的多边世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复杂以及不确定。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发生后,VUCA时代的概念再度兴起。
法耀集团副总裁
高乃思
· 耀华中学五年制实验班
· 麻省理工学院MIT本科数学,金融双专业
· 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硕士
· 前摩根史坦利投资银行分析师
· 现任法耀教育集团副总裁
法耀集团副总裁,高乃思,从15岁开始接触中西方比较文化教育。在美国生活长达15年的经历,让她对中西方文化教育大不同颇有见解。正因为同时体验过中西方教育文化,她一针见血地指出两种文化最深刻的区别是什么,甚至抛出观点:其实,成为一名合格的VUCA时代“普通人”,真的很难。
以下为分享正文
▼▼▼
家长朋友们,大家好。

我叫高乃思,来自法耀教育集团。很高兴今天有机会和大家分享。
“法耀”这个名字大家可能比较陌生,但旗下的几所学校大家都比较熟悉,比如法拉古特学校天津校区、法耀剑桥A-level国际教育中心以及法拉古特学校内提供加拿大OSSD课程项目的中加班等。
我出生长大在天津,高中去阿拉斯加交流访问了一年,那是我接触国际化教育的开端。那一年经历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国际化教育的魅力。后来我又去MIT攻读本科,哈佛大学读了硕士等等。
这些年的海外经历让我亲眼看到国际化教育的学校有足够充裕的资源和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有属于自己可以施展才华的舞台。只有在这样富足的环境里,学生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思考深度、许多软实力诸如领导能力、组织能力、服务意识、团队协作能力、体育艺术方面的能力才能得到提升。
在求学和工作过程中,我从事过不同的专业,我一半的人生接受东方文化的熏陶、和中国基础教育,一半的人生在西方世界求学工作,我非常幸运地得以清楚看到,这两种教育体系各有长处——
东方教育培养人勤奋、对知识的崇拜和追求,高标准严要求、尊师重道。西方教育培养对个体的尊重、思辨能力的培养,鼓励创新、鼓励自我表达。
# 成为VUCA时代合格的“普通人”

讲了一些我的背景经历,是为了与大家一起探讨这个关于VUCA时代的议题,面对易变,不确定,复杂以及模糊的时代,我们该怎么办?
当过去的许多经验不再适合未来,需要我们重新思考并探索新的路径时,教育,学校,家长,我们一起思考:到底应该让孩子应该接受什么样的教育,才能更好地为未来做准备呢?
以下几点,是我的思考。

首先,我认为适合未来的教育,一定是给孩子足够的空间和自由,去探索,去寻找自我的教育。这里两个关键词是:探索和发现自我。
大家都听说过中美教育的一个悖论,中国的基础教育很好,但是美国后发优势,且后劲十足。中国人平均水平很高,但最顶尖的最有创造力的那批人,更多来自西方社会。我在MIT本科读数学专业对此深有感触。什么造成了这种现象?和从小的教育是否鼓励“自我探索、自我发现”有关。
为什么?因为人要想做到真正的优秀,长久的优秀,那他必须依靠内在的热情,内在的原动力。他需要深刻且准确地了解自己。我能干什么?我适合干什么?我喜欢干什么?我的目标是什么?然后基于准确的自我认知,施展他的优势,发挥他的创造力,激发他独特的内在的生命力。自我认知,在我看来,在未来的时代,将比学习成绩,比拥有什么技能更重要。它将是通向任何一种成功的必经之路。
您可能说,我对孩子的期许没那么高。当个快乐的普通人就挺好。不需要探索那么多。按部就班,随大流,上所还不错的大学就行了。但是我来告诉您,VUCA时代当普通人没那么容易。
的确。放在过去,上所不错的大学,未来的一生就安安稳稳了。因为在过去,学历与工作的好坏,和收入,和社会地位,甚至一个人是否幸福有线性的因果关系。但是在VUCA时代,这种线性的因果关系被彻底打破。
现在大家已经开始有所察觉了。身边每隔两年就涌现出新的行业,涌现出不同的成功的路径,不同的失败的路径,对于人才的需求也不同以往,对于什么是有用的技能的定义也在快速迭代。我们原有的假设和认知一次一次被突破。这就是孩子们要面对的未来,是一个“从复杂到超级复杂”的世界。面对这个超级复杂的世界,如果只有学历,而不了解自己有什么和想要什么,孩子会陷入不安,成不了“快乐的普通人”,这不是耸人听闻。
一个没有清晰的自我认知的人,他的内心没有GPS指引方向,同时,他也无法从外部找到明确的目标,因为未来将没有明确的唯一的目标,这是这个时代的特点。那由此,孩子会产生失控感。他可能会困惑、焦虑,无助,甚至绝望。如果在座有家长在高校工作,就会知道,当今中国已经开始涌现这样一批失去了方向感甚至人生意义的年轻人,很让人心疼。
所以,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我们的孩子,不管我们对他们未来的期许是什么,作为学校和家长,都要鼓励他,去认识发现自己,去开发他内心的GPS。同时,自我认知不是一天培养出来的,是需要人在一个自由的环境下,不断摸索出来。需要时间和空间。所以我们作为家长,我觉得,从现在开始,就要给孩子创造这样的环境和土壤,帮助他慢慢地生长出这个能力。
再说一点:自我认知,包含知道自己能干什么,还包括知道自己不能干什么;包含我想要什么以及我不想要什么。怎么才能知道呢?用排除法,通过失败,通过犯错误。这就引出我下一个观点,那就是,顺应未来的教育,应该允许学生失败,甚至是鼓励学生失败。

我们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需要转变对失败固有的负面印象。我们需要传达给孩子一个观念,失败是好事儿。从失败中,你将获得宝贵的人生经验,对自己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这将帮助你在下一次做得更好。我们要告诉孩子,失败是一种智慧。长此以往,孩子在这样的教育文化的熏陶下成长起来,他们会变得更有勇气,他们不再惧怕失败,内心更加强大。未来,当面对挫折,他们不会轻易地被打垮。
这里说的鼓励探索和鼓励失败这两点,正是国际化教育的底层文化。在探索方面,国际学校衡量标准多元,有有多种多样机会,鼓励孩子们去尝试和实践。在鼓励失败上,国际学校里对孩子们采取的是过程性评价,也就是学生的成败不由一次考试一次测评决定,是由一段时间里,不同形式的多种课程任务累积分数。一次没做好,没关系,下次再努力。一次的失败不可怕。
我清楚得记得我的MIT入学典礼上,我们当时的校长Susan Hockfield面向全体大一新生,说的一段话。她说,在这儿上学,就像从消防水龙带里喝水。只要你想的机会,都有。即便没有,欢迎你去创造,学校给予你需要的支持。老校长说,我邀请你们尽情拥抱这些机会,多去尝试没做过的,多去探索未知的。我想说,这样的价值观,并不是MIT独有的。据我所知的每所海外欧美院校,都向孩子们传达这个讯息:勇于探索、不惧失败。
除了精神喊话外,大学在课程设置上也鼓励探索和失败。比如,美国大学头两年不需要申报专业,十几个专业,上百门课,跨专业选课,没有任何限制。每个学生平均大学四年里换4-5次专业。作为本科生,就可以与教授合作参与科研。学校还协助学生申请实习。等四年后,毕业步入社会,我可以说绝大部分同学已经对自己的兴趣、能力和人生目标有比较清晰的认识。

密密麻麻的MIT 2020专业列表
图源:网络

最后,我想说一点。VUCA除了复杂,它还是易变的。我们的孩子,还需要具有面对全新环境的时候,适应并且立足其中的能力。
全新环境生存下去的能力,正是国际化教育以及今后的留学生涯给孩子一份大礼。中学阶段从公立系统进入国际学校就能开始接触全英文的教材、全新的学习方式以及全新的文化理念等,学生就能更加快速学习并且适应这一切。当他们走出国门来到陌生的国度时就已经具备了必要的适应力:学会适应没有家长的帮助一切靠自己。
当他们通过几年的海外历练,独立搬过n次家、打工报税、与多文化背景的人进行团队合作、游历过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国家之后,当他们真的准备步入社会,面对不断涌现的新机会、新挑战时,才有可能做到具备顺应VUCA时代的需求,他们可以通过终身学习变得游刃有余,也许能顺利地按照家长们的心愿,成为那位合格的“社会普通人”。
在今天分享的最后,我们想要真诚地发问:您与孩子,做好迎接VUCA时代的准备了吗?欢迎您在评论区留言,与我们保持互动。
-End-
文字编辑 l 签发人:丁璐
图片设计制作:王丹宁
终审:高乃思
推荐阅读
本科麻省,硕士哈佛,15年的留美经历,我用这3000字告诉你
文中已标明来源的图片,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未表标明准确出处照片所有权及著作权,均归属法拉古特学校天津校区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必究。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官网…